一、师德的涵义:
1、定义:
师德是指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休养。是根据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和规范结合教师的职业特点,提出的道德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精神在教师职业中的具体体现。
师德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如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忠诚人民教育事业的劳动态度,热爱学生教书育人的高尚情操,相互尊重,相互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学而不厌、不断更新知识的进取精神等。它从道义上规定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以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态度、行为、作风去接人待物,处理问题,做好工作,为社会尽职尽责。
2、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职业道德与各个行业的特点紧密相联,教师劳动是教育培养人的劳动,其劳动的性质、任务、对象、手段、方式、过程、成果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劳动是一种示范性的劳动(例如,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在社会、家庭和学校生活中不断成长起来的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新生一代;劳动的手段主要是教师自己的学识、才能、思想水平和道德品质;劳动过程中所处理的关系主要是人与人的关系,劳动产品是受教育的学生,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在学生毕业后,不仅不会消失,而且还会继续影响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乃至整个一生。)。同时教育的周期性较长,教师劳动的弹性较大,劳动成果的检验比较复杂和困难。
教师的劳动特点对其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表现在:
⑴在道德意识上要有较高的水准。在各个社会,教师总是规属于一定的阶级或集团,为其培养后备军和接班人。人类历史发展已经证明,无论哪个社会形态,教师的道德总是处在当时社会道德的较高水准上,对社会道德的传播和发展起着桥梁作用。一般来说,教师不管自己处的社会地位如何,总是凭着自己的职业良心,尽可能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熏陶。在日本、美国等到发达国家,教师职业很受人尊重。在我国,现在教师的地位也正在迅速提高,作为教师,既然披了教师的名,就要具备教师的“德”。
⑵在道德行为上要作“人之模范”。中小学生的摸仿性强,可塑性大。教师一言一行都具有较强的示范性,它会深刻地作用于学生心灵,塑造学生的品质,并会通过学生作用于家庭和社会。因此,自古以来,人们就把“为人师表”作为教师职业的传统美德,并把教师排在重要位置(天、地、君、亲、师)。
3、师德的作用
师德的作用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对教育过程的调节作用,对教师的激励作用,对学生的培育作用和对智育的促进作用。
⑴教师道德能够调节教育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保证教育过程的顺利进行。在教育过程中,存在着多种关系,其中师生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这一关系如果处理的好,就会有利于教育教学任务的完成,相反,就会影响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削弱教育效果。(有时学生明知自己错了,明知教师批评的对,可就是不愿意接受,所谓亲其师,必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
⑵教师的道德能激励和鼓舞教师为人民的教育事业自觉献身。教师工作的确辛苦,早起晚睡,日夜操劳。物质待遇偏低,社会地位不高,使得社会上部分人瞧不起教师,至使部分教师产生了自卑和压抑心理,甚至跳槽。其实,教师的工作固然清苦,但苦中有乐,只要辛勤耕耘,就必然可获得投桃报李的享乐,可以说这种享乐是非教师所能体会的。正因为如此,在马斯罗需要层次理论中,许多教师在低层次需要没有满足的情况下,仍然能进入到最高层次需要的境界,从而自觉地献身教育,以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⑶教师道德对学生品德能够起到重要的培育作用。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往往把教师作为自己心中的偶像加以崇拜。他们随着教师的样子行事,把教师的言行奉为准则。开口闭口就是“这是我们老师说的”很显然,教师的表率作用非常重要。
此外,教师的道德对学生的智育发展也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方面,教师有了高尚的职业道德,就能够积极钻研业务,不断改进教法,为就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智育的发展提供了根本的保证。同时,教师品德还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并进而影响学生智育的发展。
鉴于此,可以这样说,“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永恒的主题。
二、师德的基本规范
师德规范包括八个方面(依法治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集中体现在处理好三个关系:即教师与教育事业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的职业劳动与自身人格塑造的关系。其核心是“献身教育、热爱学生、为人师表”。
1、献身教育。我们知道,教育是整个人类十分重要的一项事业,人类的文明是通过教育的手段得以发扬光大。特别是当今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更需要广大教师忘我的劳动,无私的奉献。真正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具备以下几种精神。
第一,献身教育要有人梯精神。华罗根曾说:“我愿作人梯,让年青人踏着我的肩膀攀登科学高峰”。 教师默默无闻,辛勤的劳动隐没在学生的成功之中,不为人知。因此,有人把教师比着粉笔、犁铧,一点一点磨损自己,开垦蒙昧的荒原,播撤知识的种子。有人称颂教师为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学生前进的道路;夸奖教师是春蚕,“银丝吐尽死方休,留待他人御风寒》。”全国特级教师王企贤说得好:“春蚕这个小动物,取之于人的只是一把桑叶,贡献于人的则是丝光闪耀的绸缎,丝尽而死,而死有余荣;蜡烛照亮了别人,毁灭了自己,它在照亮别人的基础上,泪尽而干,它的毁灭也是极有价值的,我愿为两头点燃的蜡烛,来照亮更多的人。”荆州中学谢汝英老师,虽早已退休,人却不离三尺讲台,有人问她,您打算教多久,她说:“只要能教,我就一直教下去,当然健康长寿总有与世长辞之日,我要加紧工作,多干工作作为我生命的延续。”我认为这就是教师能够受到人们新生的有力诠释。
第二,献身教育要有实干精神。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人才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教好书很难,而同时还要育好人则更难。作为一个教师,必须扎实地教好自己所教的学科,认真做好备、教、改、辅、查工作。在教书的过程中,始终把育人放在首要位置。教书育人并举。知识教学要有科学性,思想教学要有知识性,组织活动要有艺术性,特长培养要有针对性。要达成此目标,教师就要付出艰辛的劳动,锲而不舍,持之以恒。
第三,献身教育要有改革创新精神。教育必须为政治经济服务,教育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献身教育的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和时代精神,要敢于打破常规,善于捕捉新的信息。特别要根据时代的要求和不断发展着的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及心理特点,更新教育观念,改革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教育者应该始终走在时代的最前列。
第四,献身教育要树立正确的苦乐观。教师的职业是清苦的,呕心沥血是教师的形象,蜡矩成灰是教师的写照,君子固穷是教师的肝胆。但是教师工作又富于无限的乐趣,教师握有开启人类心灵智慧大门的钥匙,教师富有永不泯灭的童心,青春不老;教师还拥有启启启遍满天下、剪之不断的师生情。这就苦与乐的辩证法。苦为乐起,乐从苦来。懂得生活的艰辛才能体味人生的乐趣。说实话当我在工作之余,阅读来自远方的热情洋溢的来信时,我就觉得天地间似乎只有自己最快乐。
我们讲师德,首要的一条就是献身人民的教育事业。
2、热爱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的美德,是教师心灵美的体现,是教师最基本的行为准则,也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台的前提和基础,缺少这个基础,师生之间就会缺少共同语言感情就不能融洽,教育也就难有成就。可以说,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核心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地说,爱孩子。”他还说,“教育的全部奥妙就是如何去爱护儿童。”古往今来,凡是认真负责的教师没有不爱自己学生的,因为学生是他们的知识、智慧、和品德的延续。从这个意义上说,热爱学生是教师在教育工作实践中培养起来的一种高尚的道德感情。
首先,教师热爱学生的感情来源于对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在履行教育职责时产生的感情(决不是出于个人的好恶,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是组织安排、随机遇到的),它发源于教师对教育工作的责任心和进取心,发源于年长者对年幼者的的殷切希望。
其次,教师对学生的爱是纯洁无私的。教师辛勤劳动、满腔热忱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并不企求给自己个人带来什么。有的教师爱生如子,体贴入微,胜过亲生父母;有的教师为救护学生甘愿献身。有位优秀教师说得好:“心儿一旦属于学生,情感的纽带便再难分离;热着的爱一旦在心底沉淀,便觉得自己无限充实而富有,我愿做高洁永恒的月亮,把爱的清辉洒向人间。”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对学生的爱比父母对子女的爱更加高尚,更具有社会意义。
第三,教师对学生的爱要严而有格。教师热爱学生不是一种溺爱或宠爱,而是把爱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它不仅包括对学生生活上的关心,而且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根本上说,全面关心学生的进步和成长,使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一代,这才是热爱学生的具体体现。
第四,教师热爱学生,就要面向全体学生。好学生教师都喜爱,后进生则往往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其实,差生更需要师爱。作为教师,要全面关心学生,了解学生的优缺点,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切不可只问短不问长,或因人之短弃人之长,或因人之长弃人之短;更不能两幅面孔对人,为班级争得荣誉时,笑脸相迎,答不出问题时就板起面孔。只有把爱的暖流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倾注到教育学生的每一个五一节之中,才能使师爱产生教育的魄力。爱不能代替教育,但教育不能没有爱。爱的情感是教育工作的催化剂。通情才能达理,晓理才能促行。缺少师爱,师生之间的情感得不到交流,代沟必然形成,教育工作就很难奏效。有一句哲理说得好:“如果你厌恶学生,那么当你的教育工作刚开始的时候,就已经结束了。”用心理学的观点看,教育过程是师生心理需要相印照的过程,也是师生心理交流的过程,教师对学生在感情,能促使师生心理沟通,从而启动学生的心扉,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五,教师对学生的爱应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之上。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美国教育家艾玛逊指出,“教育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对学生宽容并具有民主作风,是教师的美德之一,也是影响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要循循善诱,长善救失,诲人不倦。不能歧视、训斥、讽刺、甚至辱骂,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产生对立情绪。更不能对学生横眉怒目,或是推诿不打官司,滥任自流。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都是教师无能的表现。苏霍姆林斯基说:“体罚不仅是对人体的暴行,而且是对人的精神的摧残;皮带不仅使脊梁推动知觉,而且会使心灵和情感麻木不仁。”有一首挨打歌这样写到:“首次挨打颤兢兢,二次挨打哭不停,十次挨打眉头紧,百次挨打骨头硬,久经挨打功夫深,泰然微笑入梦境。”这多么形象地描绘了学生挨打的心态变化。在当今社会发展形势下,棍棒底下是出不了孝子的。
3、为人师表。为人师表是指导教师的行为和品质,应成为学生的表率。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是我国教师的优良传统,也是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第一,教师为何要求为人师表。一是师表要求古已有之。是传统,而不是现在才提出来的。《苟子.儒效》日:“海之内皆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夫之谓人师。”《韩诗外传》日:“如泉源,行可以为表仪,人师也。杨雄日:“师者,人之模范也。”现代教育家乌申斯斯基说:“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中的一切。”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这些都说明,教师应该品德高尚,应该在各方面成为学生效法的表率。教师的威信不仅来自于言教,更重要的是来自于身教。学生不仅听教师的言,而且观教师的行。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的就是身教重于言教。
二是教育特定的目标和性质要求教师能为人师表。在我国,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服务,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都和接班人。教师是完成这一培养目标的实施者。能否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一方面取决于都是否精通业务,懂得教育规律,另一方面还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三是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要求教师能为人师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的道德是劳动工具和手段。教师的威信是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一般来说,教师的威信与教学质量是成正比例的。威信越高,其教育教学的效果就好。教师威信形成的算什么是多种多样的,但最基本的就是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和精湛的业务能力。也就是说,只有靠身教才能树立真正的威信。教师有了威信,成为了学生心中崇拜的偶像,学生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从学生的身心特点看,青少年可塑性大,摸仿性强,对教育者有向师心理。加里宁曾指出:“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德,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影响着学生。
第二,教师如何为人师表。教师为人师表,首先应当在政治上成为学生的榜样。应当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学习科学理论、钻研业务,、勇于创新,出色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其次,教师为人师表,还应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思想作风,教师在奉公守法、遵章守纪、团结协作、诚实慊逊等方面,成为学生效法的榜样。作为教师,还要注意衣着整洁、举止端庄、语言文明、礼貌待人。要言行一致、严以律纪,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道德要做到;几是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道德不能去做。有一个特级教师这样要求自己:“师心美——心灵纯洁,爱学生;师行端——行为端正,风正派;师学勤——学习勤奋,通业务;师言信——心口如一,言必守信。如果教师的言行脱节,表里不一,不仅仅会使自己丧失威信,而且会直接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
总之,教师的榜样作用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教师有执著的追求,学生就会受到理想教育的熏陶;教师从善如流,学生就会接受批语教育,勇于改过;教师自觉守时,作风严谨,学生就会遵守纪律,办事认真。反之,教师若牢骚满腹,对个人利益斤斤计较,学生势必对集体冷漠,对他人漠不关心。正如苏堆姆林斯基所说:“是什么东西推动学生去追求高尚的美德呢?是教师精神和道德方面的表率作用,是教师在生活目的和生活准则上的表率作用。教师的生活目的和生活准则应该使儿童、特别是青少年为之倾倒和激动。
我们要求每一个教师都充分认识到时代和人民对教师的要求,充分认识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在不断提高自己业务素质的同时,努力加强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真正做到献身教育、热爱学生、为人师表,做一个社会尊重、家长赞扬、学生爱戴的优秀的人民教师。